2024,中國資本市場十大關鍵詞
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12月31日下午3點,A股收盤,2024年正式收官。這一年,A股經曆了太多的跌宕起伏,上證指數以2972.78點開盤,3351.76點收盤,全年漲幅12.67%。
這一年,資本市場得到了強有力政策的支持。新“國九條”的發布,成為未來十年資本市場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央政治局會議等高層會議多次強調資本市場有關內容,一係列利好政策成為A股上漲的重要推動力。
這一年,IPO(首次公開募股)創十年新低,並購重組市場迎來政策利好。2024年,A股IPO家數、募資總額創下近十年新低,IPO撤單數量顯著增多。與此同時,6月,證監會發布“科創板八條”,9月,證監會發布“並購六條”,並購市場出現明顯回暖。
這一年,建設一流投行的背景下,券商並購重組明顯加速。4月26日,正式公告開啟與民生證券的並購重組大幕,12月27日重組已獲得證監會批複;9月5日,與公告並購重組,12月23日獲得證監會與上交所受理。
這一年,基金降費持續推進,ETF迎來大發展。隨著第二階段降費舉措落地,交易傭金的調降將推動行業轉型。主動權益基金規模持續回落,發展20年的ETF強勢崛起,同時迎來“國家隊”的大手筆買入。
這一年,證監係統反腐高壓持續。證監體係內多人被查,既有在職官員,也包括原發審委員。
今天,《財經》通過十大關鍵詞來回顧2024年的資本市場,同時在回看中尋找2025年A股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一:新“國九條”發布
4月12日,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共九個部分,被稱為新“國九條”。這也是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後,又時隔十年國務院再次出台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
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新“國九條”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中心,錨定金融強國建設這一奮鬥目標,分階段提出了未來五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發展目標,從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質量、行業機構發展、監管能力和治理體係建設等方麵,勾畫了發展藍圖。
隨後,“1+N”政策體係逐漸形成。該政策體係在上市發行、退市、上市公司分紅與減持、中長期資金入市、機構監管等各個方麵均突出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監管理念。
新“國九條”是未來十年資本市場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在新“國九條”與配套政策形成的”1+N”政策體係指引下,資本市場生態悄然發生著變化,投資者行為也深刻受到影響。(詳見:新國九條重塑A股 |《財經》封麵)
關鍵詞二:A股重拾信心
Wind(萬得)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實現上漲,漲幅在全球居前。
但是過程並不順利。2024年A股呈現出衝高回落再反彈且大幅震蕩的特征,上證指數波動區間超過1000點。最大的轉折發生在9月下旬,在政策刺激下,A股自9月24日起迎來大幅反彈,10月8日,上證指數盤中創下年內最高點3674.40點。
在這期間,投資者異常活躍。90後、00後新投資者加速入場,券商更是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加班加點開戶服務。一時間,A股市場到處彌漫著牛市的氣氛。之後,盡管A股有所回落,但依然以全年上漲為2024年畫上句號。
回顧2024年A股走勢,監管層出台的一係列政策成為A股強勢反彈的重要。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共同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推出包括降準、降息、降低存量房貸利率、補充銀行資本金、降低首付比例、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等重要舉措。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努力提振資本市場。
11月8日,市場期待已久的財政刺激政策如期而至,中國推出了總規模達10萬億元的化債方案。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穩住股市樓市”“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 “適度寬鬆”等表述釋放了超預期的政策信號;12月11日-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該會議延續了政治局會議的積極表態。(詳見:A股如何長牛?|《財經》封麵)
關鍵詞三:IPO創十年新低
2024年,A股IPO節奏明顯放緩。Choice數據顯示,2024年A股IPO數量為100家,其中上交所主板17家、上交所科創板15家、深交所主板7家、深交所創業板38家、北交所23家,募資總額667.76億元,均創下十年來最低值。而在2020年-2023年,A股IPO家數分別為436家、523家、425家、313家,募資額分別為4805.5億元、5426.43億元、5868.86億元、3565.39億元。

關於發行上市,新“國九條”指出,要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擴大現場檢查覆蓋麵,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加大發行承銷監管力度,嚴查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問題。
對IPO的嚴監管是全方位的。3月,證監會發布實施《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強調“申報即擔責”,規定在檢查過程中對撤回上市申請的企業“一查到底”。4月,證監會修訂《中國證監會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將首發企業隨機抽取檢查的比例由5%大幅提升至20%,並相應提高問題導向現場檢查和交易所現場督導的比例,調整後,現場檢查和督導整體比例將不低於三分之一。此外,證監會還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對申報科創板企業的研發投入金額、發明專利數量以及營業收入增長率設置更高標準,強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長性等指標要求。
交易所也提高了上市標準。4月30日,滬深交易所發布《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等九項配套業務規則。新規要求,主板上市最近三年累計淨利潤指標從1.5億元提高至2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指標從6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創業板上市最近兩年淨利潤指標由5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並新增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的要求。
種種因素之下,2024年,A股出現了IPO撤單潮,超過400家企業終止IPO,主動撤回比例超過90%。(詳見:2024年,IPO緣何紮堆撤單?)
關鍵詞四:並購重組回暖
2024年,一係列重磅並購重組政策陸續出台,力度超出預期。資本市場並購重組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周期。
2月,證監會召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座談會,提出五項舉措,從提高對重組估值的包容性等方麵解決市場痛點。
4月,國務院印發的新“國九條”提出,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並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鼓勵引導頭部公司立足主業加大對產業鏈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
6月,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即“科創板八條”,提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上下遊的並購整合。
9月,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即“並購六條”,內容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等六個方向。
此外,各地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支持並購重組的表態,進一步激發了並購市場活力。
在各項政策的鼓勵支持下,並購重組市場異常活躍。新一輪的並購潮特征明顯,央國企並購頻現、跨界並購被支持、資源向戰略新興產業傾斜等。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並購重組都將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業內人士表示,資本市場接下來會進入到存量整合時代,時間可能會持續三年至五年更長時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並購重組從來多不是件容易的事。隱藏的風險也值得警惕。(詳見:並購大爆發,A股的風向變了?|《財經》特別報道)
關鍵詞五:券商並購加速
2024年,監管層多次表態,支持和鼓勵券商通過合並重組做優做強,並支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投行。
3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出“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目標。
4月,新“國九條”提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並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
政策鼓勵之下,2024年證券行業的並購明顯加速。3月,成為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4月,國聯證券公告擬發行股份收購民生證券控製權。6月,公告計劃收購國融證券。9月,公告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萬和證券96.08%的股權;國泰君安公告,正在籌劃通過換股吸收合並海通證券並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均是行業頭部券商,二者的強強聯合是中國證券業具有標誌性的重大事件。
券商之間的並購進展也在加快。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並購重組於9月27日獲上交所受理,12月17日上會審核通過,12月27日便獲證監會批複。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並購重組申請於12月23日也收到了證監會與上交所的受理。(詳見:證券業大變局 |《財經》特別報道)
關鍵詞六:公募基金降費
2024年,公募基金降費持續進行。
4月19日,證監會製定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於7月1日正式實施,這標誌著公募基金行業第二階段費率改革舉措正式落地。《規定》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麵:一是調降基金股票交易傭金費率;二是降低基金管理人證券交易傭金分配比例上限;三是全麵強化基金管理人、證券公司相關合規內控要求;四是明確基金管理人層麵交易傭金信息披露內容和要求。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始於2023年7月,《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正式發布,第一階段以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為主,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產品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統一下調至1.2%、0.2%以下,並推出首批20隻浮動費率試點產品,優化完善公募基金交易結算模式。第二階段以交易傭金為主,第三階段以銷售環節為主。目前,第三階段相關舉措仍未出台。
2024年,多隻ETF開始降費。11月19日晚間,華泰柏瑞、華夏基金、易方達、嘉實基金、南方基金、華安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陸續發布公告稱,將旗下部分ETF及其聯接基金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調降至行業最低水平,即管理費0.15%、托管費0.05%。根據半年報數據,涉及降費的ETF中大多數有“國家隊”的大手筆買入。
2024年,降費改革疊加主動權益產品規模回落,公募基金行業開始降薪,市場上開始有退薪傳聞。(詳見:基金降薪風暴 |《財經》特別報道)
關鍵詞七:ETF大擴容
2024年,A股ETF經過20年的發展,市場迎來大擴容,ETF總規模突破3萬億元,ETF產品數量突破1000隻。此外,權益類ETF規模先後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大關,被動基金的A股持股規模首次超越主動權益基金。

ETF的發展得到了監管的鼓勵。新“國九條”提出,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
9月24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優化權益類基金產品注冊,大力推動寬基ETF等指數化產品創新,適時推出更多包括創業板、科創板等中小盤ETF基金產品。
ETF規模擴張的重要原因是來自國家隊的大手筆增持。根據半年報披露的數據,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華泰柏瑞、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等多家公司旗下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等寬基ETF,多隻千億級ETF的國家隊持有比例在六、七成左右,有產品“國家隊”持有比例高達90%。
9月以來,公募基金集體發行中證A500ETF,爭搶寬基ETF最後一塊陣地。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全市場已有22隻A500ETF,規模合計為2549.71億元。(詳見:ETF二十年江湖往事、ETF崛起,被動基金持股規模首次超越主動基金)
關鍵詞八:量化交易強監管
2024年,量化交易經曆了不小的考驗。
年初市場的快速下跌,尤其是量化的策略重點小微盤股暴跌引發流動性危機,使得市場上量化指增產品淨值大幅回撤,量化中性產品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引發量化私募DMA(Direct Market Access,直接市場準入)產品出現大麵積爆倉。
9月底市場持續大漲,更適合震蕩市的量化中性策略又因為空頭倉位逆市下跌,甚至出現強平現象。好在此前監管已經趨嚴,限製新增規模,限製杠杆水平,上半年量化DMA產品規模下降了70%。(詳見:當量化中性策略遇到A股驟變)
新“國九條”提出,加強對高頻量化交易的監管。4月12日,證監會就《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滬深交易所表示,將盡快製定配套的自律監管規則,一是完善程序化交易異常交易監測監控標準;二是推進深股通投資者程序化交易報告;三是強化高頻交易投資者管理。
證監會市場一司原司長張望軍表示:“我們對高頻交易實施差異化監管,既不是要將這種交易方式拒之門外,也不是聽之任之。將通過有針對性的監管安排,一方麵限製高頻交易過度優勢,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管控好消極影響。另一方麵通過提升係統安全性和穩定性,規範高頻交易行為,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九:證監係統反腐
2024年,證監體係反腐高壓持續。
4月,中央第八巡視組分別對中國證監會黨委、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開展三個月左右的巡視。此後,證監會科技監管司司長兼信息中心主任姚前、江蘇證監局原黨委書記、局長淩峰、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董國群、證監會深圳監管局原黨委書記、局長陳小澎、證監會原發行監管部副主任李筱強、證監會原法律部副主任吳國舫先後被查。

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11月20日,姚前被“雙開”;12月27日,淩峰被“雙開”。
此外,一些反腐案件更新了進展。5月14日,中國期貨業協會原黨委書記、會長安青鬆被“雙開”。7月24日,安青鬆涉嫌受賄罪一案,由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3月27日,浙江省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朱從玖涉嫌受賄一案由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11月29日,朱從玖一審被判無期。經審理查明,2002年至2022年,朱從玖利用擔任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主席助理兼發行監管部主任,浙江省政府黨組成員、副省長,浙江省政協黨組成員等職務上的便利,為有關單位和個人在公司上市、融資貸款、企業經營等事項上提供幫助,直接或通過他人非法收受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1.05億餘元。
關鍵詞十:ESG信披規則建立
2024年,ESG概念提出的第20年,中國的可持續信息披露規則逐步建立。(詳見:做ESG行動派,“2025《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4月12日,新“國九條”發布,其中提到,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製度。同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采用強製披露與自願披露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框架,明確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披露的21個議題。11月,交易所發布相關報告編製指南。
12月17日,財政部等九部門印發《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主要規範企業可持續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原則、方法、目標和一般共性要求等。九部門明確指出,在實施範圍及實施要求作出規定之前,由企業自願實施。
此外,12月,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香港可持續披露路線圖,相關準則與ISSB準則全麵銜接,將於2025年8月生效。